聚焦“精准•数据•创新” 共研教学提质新策略 |福州金山中学召开2025年教学研讨会
为更好总结学校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福州金山中学于8月27日召开以“精准施策优化作业数据引领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涵盖专题讲座、年段管理及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微讲座、校长主题发言、小组议题研讨汇报等多项活动。
研讨会由教科室主任郑宜君主持,校长郑璋、副校长李文、副校长李小元、副校长郑金城、教务处主任陈慧以及全校专任教师参加研讨会。
主题致辞
郑璋校长作开幕致辞,他用“三重挑战”为我们锚定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坐标系——“双减”深化下的质量坚守、学生差异中的因材施教、技术浪潮里的能力重构。而破解这些挑战的钥匙,就藏在“精准”与“数据”两个关键词里:从作业设计“量的叠加”到“质的提升”,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育人,郑校长为我们勾勒了清晰的行动路径。
他对教师角色提出新期待:做“积极的研究者”,在数据中发现教学规律;做“勇敢的实践者”,在课堂上探索技术融合;“做紧密的协作者”,让智慧在团队中流动。这三种角色,正是我们应对变革的底气所在。
专家讲座
本次教学研讨会,特邀福建省信息化专家库成员、福州市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州八中林荣辉老师到校讲座。
林老师以 “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学创新”为主题带领教师梳理技术五次重塑教育的历程,结合教学探究中的应用实例,提出的“师生机三元协同” 模型,明确教师课堂设计者、引导者及技术伦理守护者的角色定位。
此外,林老师分享 “五维跃迁” 框架,强调技术理解需从“操作” 转向 “原理”,教学创造应从 “辅助”迈向 “重塑”,并以 “绿植样本测量”案例,展示同份数据在不同学段的思维培养价值,诠释 “学科内生融合”理念。他提出 “AI是创意助理,却替代不了情感关怀”,提醒教师坚守“人的联结” 这一教育本质。
教学实践分享
教科室主任郑宜君老师深入分析了近几年老师们智学网的使用情况。她通过仔细研读每年累积的使用数据,简洁明了地指出了收集学生作业数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毕业班工作总结
2025届九年级段长陈晞老师以及高三年级段长林燊老师分别做了题为《厚积薄发促发展凝心聚力创辉煌》《至精微,致远大》的主题发言,分享了初三、高三毕业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
微讲座
林如老师微讲座聚焦"智学网赋能初中数学教学"主题,围绕三大核心展开:一是通过智学网精准设计数学训练,夯实学科基础;二是依托数据驱动评价深挖学情,明晰教学短板;三是实施靶向提升策略,聚焦薄弱环节优化课堂练习与小测形式。最终目标指向以技术赋能教学,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与质量突破。
刘璐老师分享数据驱动作业设计,通过智学网大数据功能,实现多维度学情诊断与可视化分析,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点,推动靶向改进。平台支持智能批改、动态反馈,助力教师科学决策,提升效率与质量,落实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公平与整体质量提升。
陈晶老师讲解智学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智能批改与高频错题分析实现作业精准优化,依托数据驱动构建个性化教学路径;强化家校协同评价机制,透明化学习过程,提升教学针对性;最终以技术赋能教师减负增效,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双提升,彰显数据引领教学变革的实践价值。
陈诗老师的微讲座围绕数据引擎驱动高二地理精准教学展开,通过选择题、综合题、填图序列等数据工具,精准定位教学痛点,推动教学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导向。同时构建"成长可见"机制,以可视化成长路径激发学生内驱力,实现从被动跟学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教学回归"人"的温度,最终点亮教育星火。
主题发言
李文副校长提出: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每一位教育者都在探寻一条“减负”与“提质”并重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破局点之一就在于数据,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我们洞察学情、精准导航、科学决策的“罗盘”。
探索主要围绕两个核心环节展开:课堂教学与作业管理,既要基于数据精准教学,从“经验驱动”到“证据驱动”——关注课前精准定位、课中精准干预、课后精准评估,又要基于数据优化作业布置与批改:从“题海战术”到“靶向作业”,借助数据布置作业从“统一配餐”到“个性定制”实现精准分层、从“判断对错”到“挖掘价值”实现高效且深度批改,从“终结性”到“形成性”反馈辅导实现闭环,希望未来可以构建校本数据大脑、深化数据教研、人机协同、育人为本,路虽长,但值得我们一起探索。
议题分组研讨及汇报
微讲座后,各教研组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实施路径研究”“基于数据的规范化、系列化校本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数智教育视阈下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反思”三个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各教研组不仅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就尽快适应未来智能教育改革明确了努力方向。
本次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思想碰撞的智慧平台,更以"研"促"教"激活了课堂变革新动能。
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剖析与分组研讨的三维联动,教师们对跨学科融合、评价体系创新等核心议题达成深度共识。
这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研讨活动,既锤炼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更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注入了强劲动力,必将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