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生 | 福州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市级教学开放周系列活动⑦
2
0
2
5
— 福州金山中学市级教学开放周 —
市级教学开放周系列活动
2025年3月24日-28日,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福州金山中学承办的以 “创新作业设计 实践素养落地”为主题的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在福州金山中学举行。此次开放周活动中,13个学科共开设47节公开课,其中同期举行1场专家论坛活动、1场名师沙龙活动、1节市级主题班会活动、6个学科的市级岗位培训活动。
市级教学开放周系列报道 ⑦
3月28日上午,物理学科组、化学组、生物学组共呈现了10节精彩的公开课。
物理学科
2025年3月28日上午,物理学科组呈现了4节精彩的公开课。福州教育研究院的方彦进老师以及兄弟学校的王宪友、施能文、翟肇鑫、倪妍等老师对公开课做了点评。
陈珊老师带来八年级浮力新课《轻舟万重山,浮力初体验——认识浮力》一课。课堂伊始,陈老师以乒乓球一浮一沉的趣味实验迅速抓住学生眼球,成功激发学生对浮力的探究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安排学生自行动手实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她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使课堂节奏紧凑且高效,同时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层层递进,详细解释了"浸""紧密贴合"的含义,帮助学生轻松攻克浮力难点。课程末尾,陈珊老师科普了从古至今中国对浮力的研究,巧妙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江燕老师带来的是九年级浮力复习课《"浮"现奥秘,秤量智慧》。课堂上,江老师创新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制作浮力秤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浮力相关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回顾。学生们在操作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结束后,江老师还引导学生展示制作的浮力秤,描述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进行了全面的实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评课环节,来自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王宪友老师认为陈珊老师的新课导入新颖高效、教学方法得当、难点突破巧妙、课程思政融入自然;福州十二中的施能文老师提出,在水中秤量浮力的实验非常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沉底物体浮力的存在。王宪友老师认为江燕老师的复习课设计巧妙,以实践串联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一节"高效、有效、实效"的复习课。仓山实验学校的翟肇鑫老师和格致鼓山中学的倪妍老师也表示通过制作浮力秤让原本枯燥的复习课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刘国玲老师带来高二新课《光的全反射》。本节课以“知识建构-实验探究-应用拓展”为主线展开教学。课程首先从光的折射规律知识回顾切入,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引入光密/光疏介质概念,通过四组对比实验(如不同介质中入射角变化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反射现象及临界角条件,并推导临界角公式。在应用环节,结合光导纤维技术解析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同时延伸至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因课堂时间限制将后者调整为课后探究作业。整堂课贯穿“实验验证-理论推导-情境迁移”的科学思维培养,最后布置教材“水流导光”实验作为实践任务,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教学设计注重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既夯实了基础,又激发了创新意识。

唐政老师带来的是高一物理新课《生活中的抛体运动》。本节课以我国航天工程“嫦娥四号”与“东方红一号”的轨道控制差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工程学视角分析抛体运动轨迹的复杂性。课程通过对比人工调控轨迹与自主运行轨迹的差异,衔接前期平抛运动知识,强化“水平匀速+竖直匀变速”的分解方法。实验环节聚焦实践难点:采用水流测射高/射程模拟斜抛运动,但因测量精度限制,调整为平抛验证与斜抛理论推导结合。教学中引入两组实测数据对比,揭示空气阻力对轨迹的影响,并借助工程案例(如卫星轨道设计)阐释抛体运动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课程最后布置“水流导光”探究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工程思维优化实验方案,培养科学建模与误差分析能力。整堂课融合“理论-实验-工程”逻辑,突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评课环节,来自福州教育研究院的方彦进老师对刘国玲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本堂授课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水流导光”等小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其自主推导全反射条件,课程注重师生互动与知识应用,结合光导纤维技术案例阐释全反射在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实际价值,并强调课后实验(如高考高频考点“水流导光”)对理解原理的重要性,整堂课结构清晰,可进一步优化实验与公式推导的衔接逻辑。
方彦进老师认为唐政老师的课以“东方红一号”发射案例引入,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怀。课程紧扣研究方法,简化平抛运动复杂运算,通过AI数据分析优化课堂效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本节课十分注重实验探究,设计了水流实验定量测量射高/射程,并结合斜抛运动BIS实验,对比实测数据与理论模型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误差成因(如空气阻力影响)。方老师提出,随着实验数据分析在高考命题中的愈发重要(如全国卷实验类题型),教师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误差意识及科学探究能力,体现物理学科“实验-理论-应用”的闭环逻辑。
化学学科
陈由娟老师在九年二班开设了《蛋仔的奇妙冒险—酸碱盐复习》。课上,她以皮蛋制作为主线,通过探究皮蛋料液上层清液的溶质组成,复习酸碱盐等不同物质类别间的相互反应,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形成化学工艺流程思维模型。通过课堂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并形成绿色化学理念。
福州初中化学教学研训中心组成员、福州八中陈锦梅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认为这堂课设计出色,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以皮蛋制作的五个任务串联酸碱盐知识,符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亮点诸多,用真实情境避免碎片化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学科探究素养。融合跨学科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情感价值,如废液处理体现绿色化学与社会责任。
陈慧老师在高一1班的公开课《从空气到面包——氮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以参观氮肥厂为情境线,模拟了仓库、生产车间、环保车间三个场景,将知识线、能力线、情感线巧妙地融入其中。在实验设计上,陈慧老师创新性地采用鲁尔三通阀与针管组合,提升了实验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在探究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过程中,陈慧老师以价类二维图为思维工具,引导学生从价态和类别两个角度设计工业制氮肥的流程,充分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此外,通过设置“氨氮废水处理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挑战性任务,让学生体验在陌生情境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张馨予老师带来的是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课《电池的前世今生——电化学专题复习》。本节课以“电池发展史”为明线串联课堂脉络,以“电化学基本原理”为暗线深化思维训练,双线并进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课上以燃料电池改良为检测载体,通过阶梯式问题串设计,引导学生从基础解题模型逐步构建深度认知模型。在教学中创新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有效实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复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出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电化学的元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课后,福州市教学研训中心组成员、福州第四中学黄烝老师进行点评:陈慧老师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用价类二维图表征物质转化关系,有效培养了学生从价态与类别认识物质转化的化学思维,其在高一阶段渗透的工艺流程分析方法,为高三工艺流程题解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张馨予老师以电池发展史为主线,通过阶梯式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电化学认知模型的构建,并自然衔接高考真题训练,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

生物学 学科
2025 年 3 月 28 日上午,福州金山中学生物学组成功开设了 3 节高质量的公开课。
池丽影老师为八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中考复习—生物与环境》公开课。课程以
“互花米草从‘海岸卫士’到‘生态杀手’的转变” 为切入点,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及外来物种对福州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通过这堂课,不仅助力学生提升中考核心能力,还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生态教育与中考复习融合方面的创新尝试,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树立了典范。
市教学研训中心组成员何林芳老师主持评课环节,听课教师点评到,池老师通过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数据对比强化科学思维,并通过中考题型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整堂课以
“情境-问题-素养” 为主线,既夯实了中考考点,又培育了生态理念,成功实现了中考复习课中核心素养培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

魏霞老师则围绕《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开展了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魏老师以视频介绍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作为课程导入,结合真实病历资料与数据,精心设置层层递进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贴近真实的情境模拟中,回顾梳理遗传病、神经调节、中心法则、基因检测、生物变异、PCR 技术、遗传分析、胚胎工程等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杨彩云老师在高二 2 班进行了高二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3 新授课《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二课时)》。本节课以苏云金杆菌 aiiA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应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数据情境中理解基因工程从目的基因获取与筛选、导入受体细胞到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基本过程,并将本节知识与已学的发酵工程原理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工程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是基于真实科研情境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深度融合的课例。
对于高中的两节课,听课老师们一致认为,授课教师将真实的科研情境巧妙转化为课堂经典案例,实现了情境、活动、素养、任务的有机融合,并通过复杂实验的设计与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供稿:教科室
物理组
化学组
生物学组
编辑: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