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党员标兵——陈慧
以初心熔铸教坛,用赤诚诠释担当
——陈慧同志党员标兵事迹
站在三尺讲台前,每当看到学生眼里闪烁的求知光芒,我总会想起那句刻在心底的话:“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作为一名党龄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从不是孤帆远航,而是团队浪潮托举的行舟。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与金中这个大家庭共同走过的育人之路。
一、守土尽责:做教学秩序的“护航者”,更做团队协作的“螺丝钉”
在教务处工作这些年,我常把教务工作比作学校运转的“齿轮组”——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准咬合,而我和我们许多党员教师一样不过是其中一枚普通的而又重要的螺丝钉。非常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校领导对教务工作的引领指导,有书记对我“大胆开展工作”的叮嘱和对工作关键要点的把控,有校长们对有关教学管理工作方案的落地督促,还有各处室的团结协作、教研组长研讨会上各教研组长思维碰撞,品读精品、跨学科教研,各年段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执行力,无论是统筹纷繁复杂的教学安排,还是组织严谨有序的大型考试,我始终提醒自己要以高度责任心确保工作环节万无一失。不论是“小-初-高”贯通班人才培养,还是初、高三毕业班工作,不论是第一届的高中自主招生致远班自主招生工作,还是高考考务工作等。在校领导的领导、团队的分工协作、老师的辛勤付出下,喜报频传,2025届高三高考成绩喜人,振奋人心,本一率突破预计目标。在各项工作中,同样面临一些挑战和突发的情况,六月是考试季,高考、学考、中考接踵而来,老师们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有承担监考及考务工作,特别高考监考压力大受到各方的关注度非常高,高考考务人员的安排,然而,这么多的老师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老师因家有考生或者家人生病等特殊原因向教务处提出申请需协调监考工作时,作为我自己非常能感同身受,因为这也是我身为人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家有中考备考的孩子无暇顾及,幸福的是最终在全体高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考务工作零差错完美收官。这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件平凡,也仅仅是日常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本学年教务处还努力进行省、市科学教育特色校、市义务教育示范校,福州市劳动教育优秀案例等申报工作,这些申报材料的背后都藏着全校上下的心血。当金山中学劳动教育案例《“劳”以启智 “动”以润心》获2025年福州市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及劳动教育优秀案例时,正是得益于学校团队共同构建的金中劳动教育“134”模式,从“阳光农场”的选址到“课程开发-学科融合-研学实践”路径的打磨,是学科教师们跨领域备课的成果。成绩的取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勋章,而是一群人用汗水凝成的坐标。
二、研教同行:做课堂创新的“探路者”,更做教师成长的“铺路石”
作为化学教师,我总在琢磨如何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作为福州市高中化学学科指导组成员,我努力在细碎繁忙的教务工作之外,不忘自身专业成长,任务驱动,为了更好把握高考脉搏,录制高三备考试题解析精品课程活动中,承担专题研训主讲《“电”亮高考:高三电化学核心考点突破》,科学组织复习备考,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贡献了关键力量。开设高一化学市级公开课,作为福州市高一化学岗培活动,在福州市高二化学教师岗位培训中开设《实践素养落地 增进学科理解》,在福州市见习期教师培训中开设《中学化学命题思考与实践》专题讲座,参加福州市质检高二化学试题命题等。
担任许玉明名师工作室副主持人期间,帮扶闽清县初中化学学科的经历让我难忘。工作室团队每月一次往返闽清五所学校,与其说是“帮扶”,不如说是“共同成长”。白樟初级中学化学平均分进步21名、城关中学进步9名的背后,是闽清老师们研讨试题的灯火,是工作室成员共享的100多份原创教案、试题等。有位闽清老师发来信息说:“陈老师,你们带来的不是资料,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教育的星火燎原,从来不是单一个体的光芒,而是无数束光彼此映照的结果。
三、润物无声: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做服务师生的“勤务员”
作为党员,胸前的党徽时刻提醒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温度。作为高一化学集备组长,组织集备组老师们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每次考试后对化学学科试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针对学生答题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如强化基础巩固、规范答题训练、加强限时训练等。高一化学集备组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2025年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福州赛区,我校7名学子获奖,其中4人获市一等奖、市三等奖3 人。生物学竞赛获得省二等奖,正是因学校秉持 “为学生健美人生奠基” 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构建 “分层培养、精准辅导” 竞赛培育体系,配备专业教练团队,依托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拓展课程开展专题培训,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同时,学校以 “强化五大学科竞赛支撑体系” 为目标,优化教师激励机制、整合高校资源,完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当孩子们捧着奖状说“谢谢老师”时,我总会纠正:“要谢就谢你的教练团队,谢学校为你们搭建的平台——是整个团队在托举你们的梦想。”
微光成炬,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回首这些年,从班主任到教务主任,从普通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回望走过的每一步都印着团队的足迹。那些熬夜改方案的夜晚、竞赛场上紧握的双手,早已不是我个人的记忆,而是属于金山中学教育共同体的集体印记。
有人说教师是红烛,但我更愿相信,教育的光芒是千万支蜡烛彼此照亮的星河。作为党员教师,我不过是其中一支小小的烛火,唯有将自己融入集体的光热,才能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照见更辽阔的天地。这或许就是一名共产党员最朴素的信仰:把个人的微光,汇入教育强国的浩瀚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