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学-评一致性”优化课堂学习评价 福州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市级教学开放周
践行“教-学-评一致性”优化课堂学习评价
福州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市级教学开放周
2023年11月27日-12月1日,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福州金山中学承办的以“践行‘教-学-评一致性’优化课堂学习评价”为主题的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在福州金山中学举行。在此次开放周活动中,福州金山中学围绕13个学科共开设47节公开课;活动期间7个学科的市级岗位培训、1场德育专家论坛、1场名师论坛、2节“思政德育一体化市级德育观摩课”同期举行。
语文学科
11月27日下午,语文学科组在本次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贡献了8节高质量公开课,七年级以及高二年级的市级岗培活动同时举行。
七年级
邓煜婷老师开设《赏西湖之景,抒士子之情——课外古诗词鉴赏》一课,是七年级的市级岗培课。该课以福州西湖为出发点,筛选出辛弃疾和朱熹的两首诗词,作为这节课诗词赏析的文本。学生通过找意向、绘意境、析情感这三步来解读诗歌,领略了南宋时期福州西湖盛景。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选择西湖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处景致,以小诗的形式来传情达意,学以致用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西湖的认识,以这样的形式让他们更加热爱本土特色和文化。
我校七年级康琴老师点评:“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在于围绕福州风土人情展开,极具地域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高,也更容易有文化认同感。”
福州教育研究院魏心芳老师点评说道:“本节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单元教学的思路:可以以诗词、文言文、散文等题材入手,走近福州鼓山、三坊七巷、榕树……形成以‘福州文化’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同时魏老师也指出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再做更具体的点评。
八、九年级
何婷婷老师在八年4班开设《愚公移山》一课,周芳华老师在八年7班开设《昆明的雨》一课,刘晓晴老师在九年9班开设《爱国情怀诗词鉴赏》一课。福州十四中党总支书记、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谢显辉老师,福州十九中高级教师、福州教育研究院研训中心组成员游芳老师,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陈海燕老师参加了听课和评课活动。
本次八年级的两节课,何婷婷老师和周芳华老师落实了我校“教-学-评一致性”的逆向设计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两节课的教学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增强了语文的实用性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九年级刘晓晴老师的课思路清晰,从日常练习的评价成果出发,逆向设计。以学会用意象和手法去分析诗词情感为教学重点,最后落实到学生的创意表达。设计与“AI”PK的环节,鼓励学生在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鉴赏诗词,不但指向了语文要素,而且落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
课后,初中组老师也参加了评课,并踊跃发言。评课专家谢显辉老师、游芳老师以及陈海燕老师对这三节课给予了肯定,做了具体点评,认为本次两节课“学为中心,教有思想,教有成效,教有内容”,注重了研读挖掘教材,做到读写融合,教能落地,学有所获,有较强的方法指导意义,让全体初中教师受益匪浅。
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共开设2节公开课,高二语文市级岗培活动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一)举行。
苏䶮老师在高二8班教授《荷花淀》,本堂课以任务为导向,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概括小标题;第二,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研读人物形象特征;第三,研习孙犁用诗化笔法塑造女性群像的方式;第四,探究小说诗化风格,体悟人民的苦难与中华民族新生的喜悦,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
蔡辉老师在高二11班教授《苏武传》,通过梳理传主事件、研讨传主抉择、探究叙事艺术及拓展读史视野四个任务达成目标,同时布置为苏武写颁奖词实现读写融通的目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很好地践行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以此优化了课堂学习评价。
最后,评课专家对这两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做了具体点评。福州市学科带头人、福州二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林雍老师认为苏䶮老师执教的《荷花淀》以学生的预习为出发点,课堂节奏处理适宜,缓急有致,对人物的赏析处理十分到位,具备一课一得的务实。
福州市学科带头人、福州十八中办公室主任陈彦老师认为蔡辉老师的《苏武传》一课,教学目标设定紧密联系了新课标与学生需求,教学活动与生情相匹配,是一节教得有智慧、学得有热情、评得有支架的语文课。
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欧阳荣华老师针对两节课进行总结,提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三本”课堂:生本—文本—人本,强调新时代的优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与学生共生共长,应努力追求“三有”教师:有炽热的教育情怀—有扎实丰厚的学养学识—有活力四射的学习力与教学力。
高三年级
11月27日下午,林彦老师在高三6班开设了题为《缘文寻意,依问而答—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主观题解题指导》的公开课,引导学生从高考真题中归纳出常考类型,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做题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林彦老师致力于加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备考中“言”的复习的基础上“文”的重视,践行了文言文阅读“教-学-评一致性”逆向设计的理念。
宁丽萍老师在高三9班以“三新背景下读思写一体化研究”为探究主题,开设了《文学短评思路题技法指导与引申》一课,为学生搭建文学短评支架、顺畅点评逻辑、提升评论深度,着力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独到之处的鉴赏分析,指向语文学科教学备考中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三语文集备组在图书馆四楼开展了评课活动,福州三中黄琦老师、福州八中李淑影老师、福州屏东中学李捷老师作为本次的评课专家,为我们带来了具有启发性的分享。
福州三中黄琦老师评课:林彦老师与宁丽萍老师以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为引领,课堂行云流水。林彦老师聚焦高考真题,讲练结合,精讲精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宁丽萍老师从日常练习与课内文本出发,为学生提供文学短评思考角度,充分体现了教考的衔接。
福州八中李淑影老师评课:宁丽萍老师的课堂丰富充实,关注学情,引导学生区别“读后感”与“文学短评”,并在实践中用课内文本与高考真题带领学生创作,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
福州屏东中学李捷老师评课:林彦老师的课堂充实顺畅,学生的学习可视化,课堂中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此外,关注当下高考文言文主观题考察的趋势,以古鉴今,培养了学生文言阅读的思维能力。
音乐学科
11月27日下午,艺术教研组陈媛老师开设了一节题为《祖国颂歌》的公开课。
这节课是一节基于培育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初中音乐思政融合实践课,围绕红旗主题开展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陈媛老师运用对比聆听,感受节拍,学习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型,哼唱旋律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逐步熟悉音乐,层层深入去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并引导学生用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在音乐中获得的情感;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对红旗的情感得到逐渐升华。在教学中陈媛老师采用了任务设计学案音乐课的模式,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